【兒少參與】系列分享|博物館與青少年參與
2025-05-16
在「想像國家兒童未來館」國際論壇開始之前,我們將以三篇系列報導,分享對於「兒少參與」的研究與經驗。第二篇,來看青少年可以如何參與博物館?
聯合國《兒童權利公約》對兒童的定義,是指未滿18歲的人;而臺灣《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》,同樣以未滿18歲的孩子為對象,但將為12歲以下者稱為兒童,13到18歲者稱為青少年。不論是那一種定義,都認為在成年之前孩子們的福利與權益,需要特別受到重視。
國家兒童未來館,以0-18歲的孩子們為對象。然而,由於12歲以下的兒童與13到18歲的青少年,成長的課題與學習方法大大不同。因此,國家兒童未來館將12歲以下兒童定位為主要觀眾,而青少年為博物館的協作夥伴,依兩種不同身分設定策略。
博物館與青少年參與,有幾個主要的路徑。例如,同儕相互引導(peer-led)的活動、志工服務,以及青少年委員會等等,強化青少年主動參與博物館的動力,並從中養成決策能力與責任感(Halsted A. & Schine J., 2019)。青少年期是自我認同形成的關鍵階段,各項活動參與促進技能與溝通技巧的提升,甚而獲得他人的認可(Mroczkowski A. L., Price C. A., Harris N. C. & Skeeles-Worley A. D., 2022)。另外,青少年積極參與博物館幕後工作與現場實作,與專業人士面對面合作,熟悉職場環境,並演練各項工作執行與決策機會,啟發未來在職場應對的能力(Pasquini L. C., 2008)。
博物館與青少年參與的代表案例,如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(The Children's Museum of Indianapolis)的「博物館(青少年)學徒計畫」(Museum Apprentice Program/MAP),以未滿18歲的青少年為培育對象,引導參與博物館營運與活動推廣。經學徒計畫歷練者,還有機會加入「博物館(青少年)領袖計畫」(MAP Leaders)養成,讓青少年參與進階的實務工作,承擔更多的決策;同時,擔負起新學徒培育的任務,作為經驗的傳承。青少年學徒與青少年領袖,皆是博物館處理兒少議題與趨勢的諮詢對象,也是活動推廣的最佳夥伴(王惇蕙,2025)。
以下介紹博物館與青少年參與的數個代表案例。首先,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(Field Museum)設有推動青少年詮釋與參與的專職(Youth Interpretation and Engagement),負責招募 11-18 歲的青少年,多為暑期的志願服務,以完成芝加哥公立學校需40個服務時數的畢業門檻。代表的活動方式如由青少年志工自主規劃,在1樓大廳及 PlayLab 設置主題攤位,透過標本體驗、提問等方式與觀眾交流學科知識。



青少年會在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的大廳擺攤,議題式地透過教育品與觀眾互動。(圖片來源:計畫成員攝影)
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(The Children's Museum of Indianapolis)的「博物館(青少年)學徒計畫」(Museum Apprentice Program/ MAP),以未滿18歲的青少年為培育對象,引導參與博物館營運與活動推廣。經學徒計畫歷練者,還有機會加入「博物館(青少年)領袖計畫」(MAP Leaders)養成,讓青少年參與進階的實務工作,承擔更多的決策;同時,擔負起新學徒培育的任務,作為經驗的傳承。青少年學徒與青少年領袖,皆是博物館處理兒少議題與趨勢的諮詢對象,也是活動推廣的最佳夥伴(王惇蕙,2025)。




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兒童博物館,重視讓兒童與家庭/陪伴者互動學習。
館內為不同年齡的孩子,提供多元參與博物館的方法。(圖片來源:計畫成員攝影)
倫敦博物館(Museum London)青少年理事會(Museum London Youth Council)召集了14-19歲對藝術有興趣的青少年成立理事會,對博物館的活動、展覽、課程等提出建議,並協助各種活動規劃,成為社區與博物館、兒童與成人間的溝通橋樑。因此,整個活動討論與執行過程,同樣也讓青少年在其中檢討與反思,學會決策與承擔風險。
1991年至1999年間,位於美國華盛頓的科學技術中心協會(Association of Science-Technology Centers)是一個非營利的全球性組織,推出了一項名為「青年活躍!」(Youth Alive!)的全國性計畫,為 60 多個科學中心和青少年博物館網絡提供資金支持和專業發展,強化青少年課外活動的多樣性,提升他們的批判性思考和學習技能,致力於為青少年提供充實和就業機會(Laura Pasquini, 2008:10-11)。例如,透過工讀機會也是支持青少年進入博物館的管道之一。
安迪沃荷博物館(The Andy Warhol Museum)將青年就業和教育結合起來,以青年出版物的形式,利用當代藝術作為論壇,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對話,從而獲得技術和批判性思維技能。
本次論壇「想像創造」主題,也將分享計畫團隊到布魯克林美術館(Brooklyn Museum)了解青少年教育計畫的經驗,歡迎大家來現場與會交流!
參考書目
王惇蕙(2025)。從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青少學徒計畫,回看亞洲對青少做法,眼底城事。取自:https://eyesonplace.net/2025/02/18/27356/
林沛君(2022)。「有意義」的兒少參與,以我國地方兒少代表制度為例。臺大社會工作學刊,45,1-44。
苗元紅(2021)。兒少表意權的實踐,臺灣中央兒少代表觀點初探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〕。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彭淑華(2011)。臺灣兒童及少年福利政策與法令制度之發展。兒童福利期刊,67,2-10。
葉肅科(2012)。臺灣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:回顧與展望。社區發展季刊,139,31-41。
劉瓊芬(2021)。以兒少「表意權」檢視十二年國教「核心素養」之內涵。台灣人權學刊,6(1),161-168。
Halsted A. & Schine J.(2019)。青少年博物館中的青少年,既是觀眾,也是財富,載於兒童博物館建設運營之道(中國兒童博物館教育研究中心編譯)(262-266頁)。科學出版社。
David S. J.(2016). The Influence of Peer-Led Team Learning on Underrepresented Minority Student Achievement in Introductory Biology and 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, Science, Technology, Engineering, and Mathematics Majors. Retrieved from: https://surface.syr.edu/cgi/viewcontent.cgi?article=1607&context=etd
Mroczkowski A. L., Price C. A., Harris N. C. & Skeeles-Worley A. D.(2022). Youths' Perceptions of Features of a Museum-Based Youth Development Program That Create a Supportive Community Context: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, 37(4),571-606.
Pasquini L. C., 2008. Museum my space: A Case Study on Engaging Teens for Participation in the Art Museums. Retrieved from: https://scholarspace.library.gwu.edu/concern/gw_etds/gx41mh844
Wang C. H.(2025). We Are Small but Important: Exploring Child Participation in Taiwan with Monica Eileen Patterson. Retrieved from: https://www.thinkingthroughthemuseum.org/blog/we-are-small-but-important?fbclid=IwY2xjawJHmQtleHRuA2FlbQIxMAABHU5DAVP3knlWENAPCbE7kk43Y3LAjmyOaAN0o-1Xsmobo9vEOPNbtUtO7A_aem_GTHqDH2bOI1C0D8vuX2lHA
Woodman E., Roche S. & McArthur M(2022). Children's participation in child protection—How do practitioners understand children's participation in practice? Child & Family Social Work, 28(1),125-135.